【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有部分內容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之用,禁止用于商業用途,本平臺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如無意中侵犯了哪個媒體、公司 、企業或個人等的知識產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
生態文明理念對污水處理行業的引領作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進入“十四五”,我國面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對污水處理行業而言,一方面承擔著繼續改善城鎮水生態環境質量的重任,另一方面需要應對提升人民群眾對生態人居環境滿意度的重大挑戰。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新時期,無論針對現有系統的提質增效、還是做優增量建設,污水處理行業需要走出高質量發展的升級轉型道路。 (1)“生態文明”理念 污水處理行業的百年歷史從以破解城鎮人居衛生問題的快速興起為始、經過解決河流環境的成熟期、到可持續發展階段的升級轉型,社會需求、技術創新、管理制度、文明理念等多種因素在不同發展階段相互作用、互相影響,推動著人類社會對環境保護認知的不斷深化和升級。 狹義“環境保護”的概念,是人類作為智慧生物基于生存過程而形成的一種樸素認知。即,人的生存離不開對周圍環境的依賴,因此需要保護它,這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單向關系。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則是一種基于資源有限性而提出的社會發展模式。反映著人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一種單向關系,即,人需要為社會發展(后來人)考慮。“可持續發展”概念是工業文明時代人類針對生產力大發展、生產資源大消耗等問題的審視,是“環境保護”概念的一次升級,并提供了實踐法則,即,需要不影響“后代人”的需求。 “生態文明”的概念,描述的則是一種歷史上未曾出現過的文明形態。它提出以“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它的內涵包括而又超越之前的認識,“生態”兩字反映著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自然同時享用自然;“文明”兩字反映著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人類要敬畏自然,個人服從社會,同時社會支撐個人的發展;“生態”與“文明”銜接,反映著自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自然以資源的方式為社會提供物質基礎,社會以科技的方式尊重自然。“生態文明”概念,蘊含多重雙向關系,超越了狹義的“環境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在關注“人與自然”關系的傳統觀念基礎上,增加了對“自然與社會”和“人與社會”之間和諧關系的強調,是對環境保護概念的一次創造性升級深化,為人類文明的走向提供了一種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形態,即,這是一種“生態”的“文明”,這種“文明”以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 (2)從污水處理行業的視角解讀“生態文明”理念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環境保護作為關注社會公共利益、而非直接創造經濟效益的領域,低成本的需求往往優先于高質量。《尋求最終的藏污場所:歷史視角下的城市污染》(The Search for the Ultimate Sink: Urban Pollu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指出西方城市環境政策中普遍存在尋求低成本、短期污染物處置方案的治理觀念,這種觀念滲透在治理方案的經濟性評估、社會動員、工程設計甚至相關學科建設之中,最終埋下引發災難性環境后果的長期隱患。在我國,類似重視近期效果,忽視長期謀劃的情況同樣存在,我們的管網問題、污泥問題就是“災難性的長期隱患”。 傳統的環保理念一直無法回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關系,即,自然與社會的矛盾。舉例來說,即便在西方發達國家,污水處理行業的升級轉型,也遠未達到令人滿意的成功。污水處理系統已經成為美國很多社區能耗最高的公共基礎設施,從2009年至2021年,美國土木市政工程協會對給排水系統每四年一次的綜合評級結果均為不及格。在美國污水處理行業也覺醒到,陳舊過時的水處理設施急需大規模的變革性技術的應用、管理體系及模式的創新,特別提出了未來污水處理廠需要通過污水資源化管理,以社區成員的角色融入周邊經濟發展,以最經濟的方式獲得最大化的環境效益。 而生態文明理念給出破局之策,“生態文明”理念屬于中國在人類社會發展方面的一次創造,黨的十八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發展戰略,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新的高度,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這充分體現生態文明追求全面發展的內涵。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COBB J B, Jr.)敏銳的發現中國提出生態文明的實質性內涵,他曾撰文指出“直接進入生態文明的發展抉擇帶給中國一個千載難逢的偉大機會,這個機會是中國獨有的領導世界的機會。……中國應該抓住直接進入生態文明這一千載難逢的偉大歷史機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目標,不僅僅只滿足于持續的發展,還要考慮中華民族的持續繁榮。同時,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我們比以往需要更加關注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關系。這是生態文明之所以超越工業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實質。 筆者認為生態文明理念不是一個政治口號,需要社會各個行業按照生態文明宗旨重構行業和發展模式。原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曾將傳統污水處理廠視為工業時代的產物,稱為“福特式”的污水處理廠,難以應對當前氣候變化、能源危機資源循環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帶來的新挑戰。在城市生活污水處理領域,工業文明的后遺癥已逐漸顯出端倪——能耗過高、二次污染問題頻發等使本應服務社會的污水處理設施成為了城市的“負資產”。在生態文明時代,污水處理行業需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否可以破除工業時代的思路制約,通過轉變模式進行水處理變革? 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